鲍里斯·布拉赫
作曲在那个德国音乐界日益“雅利安化”的时代,有天赋的新生代作曲家却日益罕见。一位34岁的柏林音乐学院毕业生在当时意外成为新闻焦点。1937年12月6日,卡尔·舒里希特在柏林爱乐的一场特别音乐会上首演了当时尚无名气的鲍里斯·布拉赫的《协奏音乐》。由于首次演奏时出现了一些音响上的问题,该作品在现场被再次演奏。在报纸上,这一事件被描述为因巨大成功而加演,仿佛一场轰动乐坛的盛事——这个误解对当时年轻的布拉赫而言,倒也成了一种意外之喜。
鲍里斯·布拉赫于1903年出生在中国的牛庄(今营口),在黄海沿岸度过了童年,曾在伊尔库茨克的歌剧院做灯光师,并在满洲的哈尔滨生活过。作为一位出身于波罗的海沿岸塔林的银行家的儿子,布拉赫的成长经历充满迁徙,因此他先后在英国、德国、意大利和俄罗斯的学校接受教育——当然,他还能说父母所雇职工讲的汉语。 1922年布拉赫前往柏林,按照父亲的意愿攻读建筑与数学。然而,他真正的热爱始终是音乐——早在少年时期,他便接受过小提琴、乐理与和声课程。他师从弗里德里希·恩斯特·科赫学习作曲,并在弗里德里希·布鲁梅、阿诺德·舍林与莫里茨·冯·霍恩博斯特尔等人的指导下学习音乐学。在成为正式作曲家之前,他靠改编舞曲维生,直至《协奏音乐》的成功首演使他一举成名。 直到1945年秋天,即“零时”之后,布拉赫的音乐才重新在公开音乐会上奏响。他随后出任柏林音乐学院院长,并在萨尔茨堡与坦格伍德等地教授作曲,同时担任柏林工业大学电子音乐工作室的负责人。1956年,他被任命为德国艺术学院副院长,并在十二年后接替汉斯·夏隆担任院长,并担任夏隆设计的柏林爱乐音乐厅方案的评审员一职。1975年,在他72岁生日两周后,布拉赫在柏林去世,他是德国最受尊敬的公众人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