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
作曲彼得·柴可夫斯基在私人生活方面的不幸与他在音乐上所取得的成功似乎格格不入。反而言之,也许恰恰是作曲家心中的痛楚成就了他音乐语言中丰富的情感,从而赢得了乐坛的芳心。
柴可夫斯基1840年出生于一个富裕但没什么音乐背景的家庭。他最先踏上了成为律师和考取公务员的仕途,但在1862年果断放弃他的职业,进入了刚刚成立的圣彼得堡音乐学院。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这位极度自我批判的作曲家都在质疑自己的业务水平。 这位同性恋作曲家与一个自己几乎不认识的女人结婚,毫无疑问,这段婚姻以悲剧而告终。不论在经济还是精神上,他都在俄国铁路大亨的遗孀——梅克夫人那里得到了巨大支持。尽管两人相隔两地很少见面,却一直保持着频繁的书信往来。在指挥《第六交响曲》“悲怆”首演后几天,柴可夫斯基便与世长辞,享年53岁,其死因并不明确。所有与柴可夫斯基关系紧密的同事,包括德沃夏克、勃拉姆斯、马勒等,都被他热情而谦逊的性格所折服。 柴可夫斯基最著名的作品是他最后三部交响乐、协奏曲、室内乐、芭蕾音乐,以及他的普希金歌剧《奥涅金》和《黑桃皇后》。1888至1889年,柴可夫斯基在国际乐坛声名鹊起,他亲自指挥柏林爱乐乐团演出了两场自己作品的音乐会。自基里尔·别特连科担任乐团首席指挥以来,这位作曲家的作品再次在柏林爱乐迎来了鼎盛时期。